从文献资料来看,明代以后,我国围棋计算胜负改用数子法。数子法取代填空法,是中国围棋计算法的一大进步,值得我们一书。不过,明、清两代历采用的数子法与现行的数子法差别不小,本文将两者区别开来,这里先从明清数子法谈起。
棋界人士一般认为数子法是由填空法改进而来的,过渡时期大约在元、明之际。从时间的推移判断,这一见解无疑具有说服力。但数子法究竟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北周《敦煌棋经》已提到“子多为胜”;《棋经十三篇》元人严德甫、晏天章注又有“自输一子,至三五十子,皆谓之输”等语。按“子”是数于法计算胜负的单位,与填空法的胜负单位“路”、“目”、“道”、“枰”等不能混同,由于这类“一鳞半爪”的零星记载,使我们无法排除数子法与填空法长期并存的可能性)。
数子法是以双方拥有子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的,围有的空位也要合子,因此人称“子空皆地…初看它与“以空为地”的填空法迥不相同,两者之间似乎存有莫大距离。其实它们“本是同根生”,只要我们将明清数子法计算胜负的程序略加推敲,就不难发现它对唐宋填空法是怎样地加以继承与改造。
明清数子法计算胜负的手续先后是:一、收完单官终局,双方取走盘上的死棋。二、凡唐宋填空法视为“路”的空位,均以己方棋子填入,凡唐宋填空法视为 “不算路”的空位,均按双方各半折合为子(因而每块活棋赖以生存的两个空位中,一子属已方,另一子届对方,于是每多一块活棋就要多还对方一子,这就称为 “还块子”或“还棋头”)。
三、任择一方,以其全部子数与归本子数180子半比较,然后算出胜负之数。
仅此三款,不需要附加其他条件,填空法就一变而为数子法,真是简洁扼要!任何会用填空法计算的人对此想必也能迅速掌握,难怪人们要对它格外垂青了。
然而,明清数子法之所以能上升为计算法的主流并最后取唐宋填空法而代之,这除了它自身可行外,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随着围棋的逐渐普及,多数棋艺爱好者已感到填空法不如数子法方便可行。
元明之际,围棋走向平民阶层,民间赌彩之风渐盛,对围棋计算胜负的准确无误要求更高。可是,旧时代民间对局一般都不在秩序井然的理想环境中进行。倘使采用填空法——凡己方被提取的棋子将由对方保管直至终局结算,就显得只适用于“庙堂君子”而不适用于“市井小民”了。因为在对局期间,无论双方有意无意增减保管着的棋子,都将影响胜负之数(旧笔记中每有某人对局时“窃取一子”,甚至某人“吞咽棋子”以左右胜负的记载,实际上也间接点明采用填空法容易给棋品不端的人带来可趁之机)。这就使当局者不只要神游局内,有时还得兼顾盘外,否则就可能引起说不清的误会。而数子法显然无此弊病,对局者只须在终局计算时稍加注意,胜负之数就无可隐匿,它能博得雅俗共赏,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明清数子法虽然是唐宋填空法的改进,但“子空皆地”与“以空为地”到底有所不同,于是在具体细节方面也出现了微妙的差异。
一、作为唐宋填空法,在已方地域中填子要减少路数,而作为明清数子法,在己方地城中填子只要不影响棋的生存就不会减少子数。所以,保持双方着手平衡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亦无实际意义。于是完整棋谱的着手纪录也从双方“各若干着”改为“共若干着”了。
二、唐宋填空法是比较容易出现和棋的,《棋经十三篇》称“停路为芇”,即指只要双方所围路数均等,就成和棋。明清数子法却要求双方总子数均等(各 180子半)才能成和,而“半子”在棋盘上没有“公活”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的。由此和棋的可能性就大幅度下降了。综观集清代对局谱大成的《寄青霞馆弈选》 (计八百多局棋谱),其中成为和棋的仅有三局(四劫循环局除外)。不用说,这三局棋当然都出现过“公活”。
顺便一提,和棋的锐减,是填空法发展为数子法带来的结果,而不是为减少和棋才改行数子法。旧中国棋艺爱好者对和棋并不忌讳,而且往往视和棋为不可多得的祥瑞。清人李汝珍云:“俗称神仙过则有和棋。”语虽无稽,但也多少可窥古人弈成和棋时是怎样地皆大欢喜。
三、数子法施行后,对局要收单官(“单官”这一词,在唐宋时应是不存在的。顾名思义,:单官”显系有价值的棋。而采用唐宋填空法时,这类棋根本没有价值,故双方可以不争),于是就涉及收后或粘劫收后等细节问题。一般说,对于棋的先行一方因此稍占便宜,例如:凡唐宋填空法计算成为和棋的对局,如按明清数子法计算,将是先走一方胜半子(先走一方收后得181子);反之,用明清数子法计算巧成和棋的对局(不包括粘劫收后等特殊情况),如还原用填空法计算,则有后走一方胜一路或是和棋两种可能(由收后情况决定)。
第一局试举清康熙年间黄龙士对周东侯(白先)的对局为例(SGF格式的棋谱)。至322着全局结束,单官请读者自填。
如按明清数子法:双方各有三块活棋和一块公活的棋,块数完全相等,故无须“还块子”(双方每块棋中属于对方的子相互抵销),收官结果由白占有最后一个单官。计算下来,黑白各180子半,和棋。可是,如还原用唐宋填空法计算结果就不相同,那将是:“各一百六十一着。黑胜一路。白杀黑三十五子,白有三路;黑杀白三十七子,黑有四路。
出现差额的原因就在于数子法涉及收后问题,本局白先白收后,实际上白方比黑方多占了一子的地域,遂以和局告终。
另外,请读者顺便注意上边的公活棋形,如按唐宋填空法这里白有四路(包括提子),黑仅一路,原因前已述及。
四、让子棋方面,两种计算法出入就更明显了。
唐宋时期虽然没有让子局棋谱流传,但“停路为芇”的原则还是要遵守的,当前日本填空法在让子方面仍与唐宋填空法一致。
原因十分明显,填空法决定胜负的是“路”不是“子”,所以不论白让黑几子,都不等于白让给黑方地域,黑方终局时自然也无须还白地域。
但采用明清数子法时,决定胜负的将是“子”。假设白方让黑九子,就等于开局伊始黑方已经比白方多出九子的地域。即使此后双方地域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当白地刚达到172子时,黑地则已超过归本子数(172子十9子=181子)了,这对上手一方未免要求太苛。因而明清数子法规定:白让黑几子,黑棋终局时须还白几子。
通过以上这盘棋,读者对明清数子法的特点应已了然于心。当然,明清数子法确立后,与唐宋填空法还有些微小的不同。例如对某些特殊公活的棋形如下图所示:黑方可任择其中两点占领,而白方对其中任何一点都不能染指,所以其中两点早晚归黑占有,凡遇到这类罕见棋形,就只能理解为计算法的改革给黑方带来“专利”了。
(编者注:这点赵之云先生应该是错了? 没有坚持“一人一手,不得放弃,偶数终局”的原则。黑占两点的时候,白必须交俘子一颗给黑,以保证着手平衡,所以,唐宋数路法与明清数子法在这里没有什么差异。)
近代数子法就诞生在这一特定时期,它融中、日两种不同计算法子一体,是中国围棋为适应国际交往潮流的时代产物,大约至20年代初逐渐定型并上升为计算法的主流。
日本棋手初到中国时,他们还是入境随俗的,从对局资料来看,日本棋手并不拒绝采用(明清)数子法来计算胜负,但中日双方计算法的差异无疑已引起他们的关注。以下举1910年日本高部道平初到中国不久时的对局为例。
第一谱日本高部道平四段让中国张乐山二子的对局(SGF格式的棋谱),选自日本渡边英夫《中国古棋谱散步》。
┌┬┬●●○┬┬┬┬┬┬┬○●●┬┬┐
├┼●○●○┼┼┼┼┼┼┼○○●●○┤
├┼●●○┼○┼┼┼┼●┼○●○○●┤
├┼●○┼┼┼┼┼╋┼┼┼○●●●●┤
├┼●○┼┼┼┼┼┼┼┼○┼○●○●┤
├●○○┼┼┼┼┼┼┼┼○○○●○●┤
●○●○┼┼┼┼┼┼○○●●○○○●┤
●●●○┼○○┼┼┼○●●○○●●┼┤
○●●○○●●○○┼○○●●●┼┼┼┤
○●○○●┼●●○○●●●●┼●┼┼┤
○○○●┼┼●●○●●●○●●○●●┤
○●●●●┼┼●●●○●○○●○○●●
○●○○●┼┼┼●○○○┼○●●○○●
├○○○●┼┼┼┼●○○○┼○○┼○○
├┼○●┼┼┼┼┼┼●●●○┼┼┼┼┤
├┼○●┼┼┼┼┼╋●○○○○╋○┼┤
├┼○●┼●┼┼●┼●●●○●○┼┼┤
├┼○○●┼┼┼┼┼●○○●●●○┼┤
└┴┴○○●┴┴┴┴┴●●●○○○┴┘
从谱侧注文分析,棋谱记录出自日本棋士之手(估计就是高部本人的自记本),注文写明:“明治四十三年十月于清国南京韬园杨士琦邸”
“白三目半胜(疑有一目半之误)”
“还白二子”
“白石95、白地87、计182;黑石102、黑地77、计179”
“201=124之右一路,202=160一路下203=13l一路上,204=195一路下”等。
从时间判断,这是现存中日最早的交流棋谱之一。当时,杨士琦任清商部右侍郎、驻沪帮办电政大臣等职,是中方接待高部访问南京的头面人物,因此安排在杨邸的对局理当受到双方重视,棋谱注文写得如此详细认真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
注文指出:一、这局棋黑还白二子(让几子还几子),而且收完单官,可见仍按明清数子法计算。二、计算结果白胜三目半,显系白胜三子半之讹,高部当时还不懂得“子”是数子法的胜负单位,因此混同为“目”。三、局后,高部又用日本填空法对本局再次验算,得出白胜五目的结果,于是怀疑当时计算有误,使他少赢了“一目半”。四、本局黑方第278这步棋舍有目的官子不走,而将两块棋联络为一体,说明当时还执行“还块子”的规定,否则以张乐山的棋力,在重要对局中不至于分不清“单官”与“双官”的区别。五、考虑到日本棋手对中国的计算法缺乏了解,本局采用比较繁琐的计算手续。即双方取走死棋后,既算黑棋,又算白棋(将子数直接与拥有空位相加),然后求得胜负之数。六、日本填空法不收单官,而数子法则要收单官,单官是否记上谱?高部不了解,所以注在谱侧。
看来,当时高部并未掌握数子法的要领,否则他就不会感到中国数子法的‘胜三子半”竟然少于日本填空法的‘五目胜”了。
以上棋谱,反映了中、日棋手早期交流计算胜负时的一些实况,从中可窥计算法的不统一对围棋国际交往将带来怎样的不便。随着围棋的走向世界,中国计算法如何顺应潮流已是迟早要研究的课题了。
民国以后,日本棋手不断来访,日本填空法的影响日益扩大。此时中国棋界一心效法日本,对日本填空法的合理性是不怀疑的。再说,填空法历来主张“停路为”,中国棋手对此也是乐意接受的(因在交流对局中经常处于“下手”一方)。于是,在一些大型城市中,棋手们也一度试行日本填空法。从棋谱资科来看,清末民初间“新”老”数子法和全日本填空法各有各的市场,这是中国围棋史上计算法最混乱的年代。
大约接近20年代时,混乱的局面有所澄清,首先是人们对日本填空法的兴趣下降了,因为它不如数子法简便易行。其次是明清数子法的使用率降低了,因为它几个方面均与日本填空法方枘圆凿,如不改革势必影响计算法的统一,也给人以不合时宜之感,例如:日本填空法主张活棋围有的空位即是地(目),这与规定要 “还块子”的明清数子法显然不合。又如:日本填空法主张不论对子抑是让子,目数均等即成和棋。这与明清数子法不论何方收后,归本子数均为180子半有出入;与让子局“让几子还几子”的规定出入更大。
于是,一种徘徊于两者之间和而不同的计算法——近代数子法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它的特点是:保留明清数子法的数子形式,算出与日本填空法一致的结果。
近代数子法与明清数子法的差别请看以下两表:近代数子法(取消还块子)
受子子数 还子子数 收后情况 双方归本子数黑方 白方让先 黑收后 181子 180子白收后 180.5 180.5二子 1子 黑收后 180.5 180.5白收后 180 181三子 1.5子 黑收后 180.5 180.5白收后 180 181四子 2子 黑收后 180.5 180.5白收后 180 181明清数子法(还块子)
受子子数还子子数收后情况双方归本子数让先 不论均为180.5子二子 2子三子 3子四子 4子第二谱(SGF格式的棋谱)这里试举日本铃木为次郎让中国方金题三子局为例(1921年2月25日弈于上海)。至246着,全局结束(单官请读者自填)。
白先黑收后,黑盘面182子,还白1又1/2子,各得180又1/2子,和棋。
本局黑有两块,白有五块,因“还块子”取消,不须还子。可见这已是与日本填空法结果完全一致的近代数子法了(如按日本填空法,黑白地域均为40目)。
┌●┬┬●○○┬┬┬┬┬┬○○●┬┬┐
├○●┼●●○○○┼○┼○○●┼●┼┤
├○○●┼┼●●┼○┼┼○●●┼┼┼┤
●○○●●●┼┼┼╋○○●●┼●┼┼┤
├●○○┼○○●●●┼●○┼┼┼┼┼┤
├●●○○┼○●○┼┼●●●●┼┼┼┤
├●○○┼○○○○●●●○○○●●┼┤
●●●●○○●○○●○○┼○○○●┼┤
●○●●●●●○●○○┼┼┼○●●●┤
○○○●○●┼●●●○○○○┼●○●●
├○○○○●●●┼○○●●●●●○○●
├┼┼┼○○○●┼○●●┼●○○┼○●
├○○○○●●┼●○○●●●○┼┼○○
○┼○●○●●○●○┼●○○┼┼┼┼┤
├○●●●●○┼○○●●┼┼○●●○┤
●○○●┼○┼○┼○○┼●●●●○┼┤
●○●┼●●○○┼●○●●○●●○┼┤
├●┼●┼┼●●○┼○●○○○●○┼┤
└┴┴┴┴●┴○┴┴○●●┴○○┴┴┘
近代数子法萌生于日本棋法源源引进的时期,为了顺应潮流,中国棋手对传统的明清数子法作出包括废除“还块子”在内的重要改革,甚至也一度试用日本填空法来计算胜负。但实践出真知,中国棋手终究能择善而从,他们没有抛弃子空皆地的原则。事实证明,他们的抉择是明智而有见地的。无论与明清数子法或是日本填空法相比,近代数子法都有进步的一面。
不过在1949年以前;中、日计算法都还只是约定俗成式的,并未全面书写成文。所以人们要深入了解其中细节无疑具有难度。再说,当时棋风较盛能体现棋界动向的仅有少数几个大城市,至于不同地区采用不同计算法的例子也间或有之,不能一概而论。本文所谈的仅是计算法的主流而已。
1957年,我国制定《围棋竞赛规则》。限于当时的条件,《规则》不可能写得尽善尽美,但它确定我国围棋对局采用数子法(近代的),这就为此后制定更完善的《规则》打下良好的基础(规则至80年代已经过多次修订)。
从多年应用数子法(近代)进行比赛的情况来看,数子法具有简洁、合理、应用方便等很多优点,它既没有自相矛盾、于理难通的弊病,又不过分纠缠于繁琐的枝节问题。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先进、完善的一种计算法,笔者深信,它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